中国的高房价:从美国牛奶倒进河里说起
一、中学历史课本里的一幕场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好端端的牛奶竟然要倒进河里?
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时,资本家曾把牛奶倒进河里也不肯低价卖给老百姓。笔者上学时,教科书上的解释是这暴露了资本家不顾人民死活的反动本质。
可是资本家再反动也知道赚钱好啊?他低价卖给百姓多少也赚些钱,不比一分钱不赚倒进河里强?
我们和历史老师反复讨论,得出一个自认为差不多的答案:如果资本家想保持某个价格,就必须让老百姓看看,低于这个价格的话,我宁肯倒河里喂鱼也不会卖出牛奶。这是结合教科书再适当发挥得出的结论,其实自己对这样的解释也不是完全信服。
相隔近一个世纪后,到了2013年,中国某个地方发生的事儿同样让人难以接受。某个享受财政补贴的蔬菜种植园,有几百亩地,每季蔬菜成熟就拍照留念,然后作为书面证据送交政府部门,再履行其他程序后就可以领取财政补贴。这个种菜的老板也干过这样的事儿:菜价低时把成熟蔬菜留在地里不收,直接推到一个坑里。附近老百姓想低价进地摘菜买菜的话,谈也别谈,老板根本看不上低价卖菜赚的仨核桃俩枣。
二、牛奶倒进河里是资本家为了追求自己更大的利益。
现在回过头再去思考资本家倒牛奶的事情,就恍然大悟了。之所以把牛奶倒进河里,是因为有更大的利益在等着呢,低价叫卖赚的些许小钱根本不值一提。资本家倒牛奶有哪些更大的利益呢?除了保持住高价位谋利这个表面理由,更深层次是银行贷款的逼迫。
实体企业在经济迅速增长时容易头脑发热,喜欢从银行贷款扩大生产规模。从银行借过钱的人都知道,银行放贷款是要有条件的,最好你有现金资产担保,其次是不动产抵押,然后是未来稳定收益的抵押。比如一个牛奶厂要扩大规模,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如果找不到别人的存款折作担保,无外乎是现有资产抵押和未来盈利前景让银行放心才行。现有资产抵押和未来盈利前景都需要牛奶保持一个理想的价格才能衡量出来,牛奶价格高,现有奶牛场就值钱,未来利润才有保证。
如果牛奶价格下跌,那么你的贷款风险就大了,甚至触发某些合同条款生效,因为合同中往往有这样的约定:产品市场价格低于某价位时要如何如何,提前还款、利率提高啊等等。不仅如此,还会引起一连串反应,比如你的信用评级还有可能降低,以后你最喜欢的老实人可能就不会喜欢你了,谁愿意和一个信用低的人做生意呢。
可见,存在即有理。资本家倒牛奶,损失掉的是小利益,但是目的是保住自己更大的利益。种植园老板直接把蔬菜埋进坑里,损失掉的也是看不上眼的小利益,与他的更大利益相比,低价卖菜花费的精力和时间成本就显得不划算,有那个功夫还不如跑部钱进或者找到银行信贷部门聊聊天呢?
三、高房价导致银行贷款流向房地产开发项目增多,这种投资过热将通过长效机制来化解,房地产危局的正解处于稳步实施之中。
目前我国的高房价也是这个道理,只是比倒牛奶的事情更严重而已。
无论是房地产开发商,还是银行等金融机构,都需要房地产价格保持在高价位。虽然最近两三年,向房地产市场的贷款规模扼制住了,但是以前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贷款绝对不可能短期内收回来,因为这些房地产贷款都是长期的,比如按揭贷款,三四十年期限的都有。地方政府对高房价也是乐见其成,这样用卖地的钱保证政府运转和地方发展所需经费,甚至于在房地产市场推波助澜,征地拆迁上的众多社会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
如何正确应对?中学物理书讲过“连通器”,就是这个池子如果和那个池子相通,那么这个池水注水多了水面升高,就会自动向那个池子流动,两上池子的水面终就会保持相同高度。社会上各个行业也就象互相连通的水池,房地产市场投资多了,就要自然地向其他行业流水才行,力争自然而然地保持平衡。
目前分析中央高层的做法,先是斩断了银行贷款这个开发商最重要的融资渠道;接着要求地方政府“瘦身缩手”、过紧日子,也就是说减少政府部门费用支出和简政放权同步进行;然后要加大各种保障房的供应,最近几年开工建设的保障房项目明显增多。这样做建立了一套可以说是从根儿上既控制高房价又保证民有所居的长效机制。如果长时间坚持正确的做法,高房价有可能逐渐回落而且也不致于被打压崩盘,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会持续下去。
同时,鼓励扶持实体经济继续前行,用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摆脱过度依赖房地产发展经济的困境。经济结构转型、帮扶小微企业、银行利率管制放开、加大开放力度自贸区试水、新型城镇化等等多个方面入手,相信中国经济会继续实现平稳增长。这应该说是房地产市场和整个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正解。
四、牛奶倒河里、蔬菜扔坑里、高房价与高闲置率并存,都是投资过热的并发症,如果不遏止住这种势头,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这就象要保持连通器水池的水在同一个水平面上,最关键的是保持水池的相通,这样水自由流动自然水面平衡。如果人为地掐断连通水池的管口,水平面就难以保持平衡,这就是逆自然规律而为了。
经济增长较快时,商人为了追求更大利润,会选择扩大投资扩大规模,出现投资过热很难避免。但是当投资过热危及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就要采取措施消化掉某些行业投资过热导致的泡沫风险,如果这些行业的市场主体不能自行调整,看不到危险就在眼前不远处,那么必然会受经济规律的惩罚。
但是地方政府和开发商们目前的一些做法风险很高。通过地方融资平台、民间集资等方法继续扩大房地产开发规模,为了保证这些房地产项目利益甚至在保障房建设上做手脚,这不仅和中央所倡导的房地产发展方向不一致,而且必然会在市场铁律面前碰得头破血流,哪儿的商品能保持只涨不落的价格呀?
放着中央政府拿出的好制度不实行,还想继续过着普通百姓不公平地为高房价买单的日子,肯定是行不通的。只是地方经济发展会受到民间集资泡沫破裂的影响,那就会因为个别人的行为阻碍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大局,让人惋惜。
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不主动调整,最后的结果就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拖累,自己的利益也会在泡沫破裂时荡然无存。现在的开发商们到了缩小投资规模、适当降价促销回流现金的时候,如果继续死扛着这么僵持下去,对别人和自己都不好。在这个问题上,房产开发商、金融机构、民间集资相关方、地方政府等利益主体如果思路不清晰,就会吃大亏。